當代學者對國學的研究,多從學術的角度,民間國學第一人馮學成則更傾向於從心性修養的角度,將博大精深的國學文化當鋪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傳授給世人。昨天下午,馮學成做客“和順壇——名人名家文化講壇”,闡述“國學、心性與人生”。
   晶報記者 羅秋芳/文商務中心 金羽澤/圖
   馮學成認為,國學博大精深、源遠流長。深的一面肯定是心性修養,這是中華民族文化支票貼現的核心。中國人講忠孝仁義,就是人需要有教養、有文化,教養和文化就表現在心性修養,大家在社會和諧共存,需要有優秀的心性結構,否則人就妖魔化了,社會就妖魔化。不論是儒家、佛家、道家,都強調每個人應該有教養、修養,“心”的修養是智慧,屬於理性層面,“性”就是稟賦結構,屬於感性層面,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,都需要有優秀的心性結構。
   “中國人還講‘仁義忠恕,禮義廉恥’,我們需要這樣一種精神修養。現在為什麼會有一些官員被雙規,有一些老闆英年早逝,沒有內心涵養,一個人就會很脆弱,在社會的誘惑面前,就會站不穩腳跟,面對困難的時候沒有能力擔當。”馮學成提出,餐飲設備心性修養,要做到“在道德上美化自己,在智慧上優化自己,在能力上強化自己”。
   馮學成被譽為國學通家,精通儒、釋、道三家。在他看來,儒家偏重於社會買屋性,以化育社會倫理道德為務;道家則偏重自然性,強調個人的身心修養符合自然之道;佛家則專註於精神,更強調內在純精神的修為。而能將儒、釋、道理論貫穿的,莫過於“正心誠意”這四個字。
   馮學成說,在2009年晶報舉辦的第八屆名人演講周上,他曾著重講過“正位以凝命”,意思就是人要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。儒家講正心誠意,心就是智慧,心不能邪。意,屬於道德範疇,情感、意志要真誠心放正了,意真成了,人的心性結構就圓滿了,人就會優秀起來。如果“正”、“誠”作為形容詞來講,已經成為聖賢了,凡人則需要通過“正”和“誠”這樣的動作和過程來達到“正心誠意”。
   馮學成說,修心,是需要付出的,捨去了很多熱鬧、享樂,把時間和空間留給自己的心靈,但心靈也是無量的世界,有無量的內容,可以供我們去慢慢觀賞、享受。
   聽聞不少讀經少兒的家長來到了論壇現場,馮學成跟家長談起育兒經。“我常跟讀經的孩子家長提,健康、快樂、靈動、致禮,學齡前的孩子,最要緊的就是健康快樂、懂一點規矩就行了。別拿知識折騰孩子,給孩子很大的壓力。”在馮學成看來,身心健康不是知識的堆積,學齡前的孩子,就應該健康地玩,沒有壓抑感,沒有陰影。
   近年來國學熱興起,國學文化博大精深,古代文字寓意深刻,現代人又該如何學習國學呢?馮學成說,佛家講“空”,道家講“無”,智慧就是“無物”,不是具體的事物,也沒有純粹的智慧。智慧就是人們在認識知識和經驗的過程中,相交產生的火花。讀懂國學,馮學成認為關鍵在於心領神會。
   馮學成
   1949年出生於四川成都,被譽為當代中國民間國學第一人。上世紀90年代起,先後編著《巴蜀禪燈錄》、《環境憂思錄》等著作。2003年,馮學成創辦儒商書院,面向社會傳播傳統文化,2004年以來,開辦龍江書院、粵海書院開始系統講授傳統文化經典。  (原標題:正心誠意讓自己變得優秀起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v58pvkk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